2016年8月18日 星期四

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曾說:我幫德蕾莎修女提鞋都不配!(讀後心得在最後)

【希拉蕊說她幫德蕾莎修女提鞋都不配】夏靖庭

德蕾莎修女,生於1910年8月26日,12歲時立志當修女。19歲時進入修道院,被命名為德蕾莎修女。後來她被派往印度。
德蕾莎修女18歲就來到印度,之後就再沒有離開那裡。1952年夏,為窮人找到愛與尊嚴,她在印度加爾各答建立“垂死者之家”。
一個18歲的姑娘,自己都居無定所,而她每天做的事,就是推著小車在垃圾堆裡、水溝裡、教堂門口、公共建築的台階上,去揀回那些奄奄一息的病人、被遺棄的嬰孩、垂死的老人,然後到處去找吃的喂他們,找藥給他們治病,求醫生來幫助他們……。許多人親眼看見德蕾莎修女,從水溝裡抱起被蛆吃掉一條腿的乞丐;看見她把額頭貼在瀕死的病人的臉上;看見她從一條狗的嘴裡,搶下還在哭叫的嬰兒;看見她把愛滋病患者緊緊地摟在懷裡,告訴他:耶稣愛你,他在天上等你…。  
1979年德蕾莎修女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她身穿一件只值一美元的印度紗麗走上了領獎台。不論是和總統會面,還是服侍窮人,她都穿著這件衣服,她沒有別的衣服。台下坐著珠光寶氣、身份顯赫的貴人,她視而不見,她的眼中只有窮人。台下立刻鴉雀無聲。
“這個榮譽,我個人不配,我是代表世界上所有的窮人、病人和孤獨的人來領獎的,因為我相信,你們願意借著頒獎給我,而承認窮人也有尊嚴。”德蕾莎修女這樣說。以窮人的名義領獎,是因為她一生都以窮人的名義活著。
當她知道諾貝爾獎頒獎大會的宴席要花7000美金時,她懇求大會主席取消宴席,她說:“你們用這些錢只宴請135人,而這筆錢夠一萬五千人吃一天。”宴會被取消了,修女拿到這筆錢,同時還拿到了40萬瑞幣的捐款。那個被所有人仰慕的諾貝爾獎牌也被她賣掉了,所得售款連同獎金全部獻給了窮人。對她來說,那些獎牌如果不變成錢為窮人服務就一錢不值。
從1928年德蕾莎修女只身到印度到1980年,她的同工超過了13.9萬,分布於全世界。她的同工沒有任何待遇,連證件都沒有,他們不需要這些東西,他們唯一要做的就是犧牲和奉獻。  
她創建的仁愛傳教修女會有4億多美金的資產。但是,她一生卻堅守貧困,她住的地方只有兩樣電器:電燈和電話。她的全部財產是一尊耶稣像、3套衣服、一雙涼鞋。她努力要使自己成為窮人,為了服務最窮的人,她的修士、修女們都要把自己變成窮人,只有如此,被他們服務的窮人才會感到尊嚴。在她看來,給予愛和尊嚴比給予食物和衣服更為重要。
她在全世界的127個國家有600多個分支機構,她用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在全世界發展慈善機構,僅在1960年一年內,她就在印度建起了26所收容中心和兒童之家。但是她的總部只有2個修女和一台老式打字機。她的辦公室裡只有一個桌子,一把椅子,她接待全世界的來訪者總是在她的工作崗位上:平民窟、棄嬰院、臨終醫院、麻風病院、收容院、愛滋病收容所…在她那裡服務的有銀行家、大企業家、政治家、大學生、演員、模特、富家小姐、美國加州州長…。  
台灣大學校長李家同也千裡迢迢去那裡,做了他一輩子沒有做過的事情:洗碗、給病人穿衣服、喂水喂飯、洗衣服、送藥、搬運屍體……之後,他寫道:“現在我才知道,我一直在躲避著人類的真正窮困和不幸,其實我從來沒有真正愛過。
後來南斯拉夫爆發科索沃內戰,德蕾莎去問負責戰爭的指揮官,說戰區裡的婦女兒童都逃不出來,指揮官跟她這樣講:“修女啊,我想停火,對方不停啊,沒有辦法。”德蕾莎說:“那麼,只好我去了!”德蕾莎走進戰區,雙方一聽說德蕾莎修女在戰區,雙方立刻停火,當她把戰區裡的婦女兒童帶出後,兩邊又打起來了。這個消息後來傳到了聯合國。聯合國秘書長安南聽到這則消息贊歎道:這件事連我也做不到。之前,聯合國曾調停了好幾次,南斯拉夫的內戰始終沒有停火,德蕾莎走進去之後雙方卻能立刻自動停火,可見德蕾莎的人格魅力。
德蕾莎在印度逝世後,她的祖國塞爾維亞希望她能回國歸葬,印度總理特意為此打電話給塞爾維亞領導人,讓她安葬在印度,後來塞爾維亞同意把她安葬在印度。她的去世,被印度人視作“失去了母親”。印度總理說:她是少有的慈悲天使,是光明和希望的象征,她抹去了千千萬萬人苦難的眼淚,她給印度帶來了巨大的榮譽。  
印度為德蕾莎舉行了國葬。出殡那天,她身上覆蓋的是印度國旗,就在她的遺體被12個印度人抬起來時,在場的印度人全部下跪,包括當時的印度總理。遺體抬過大街時,大街兩旁大樓上的印度人全下樓來,跪在地上,向這位愛的天使表達最高的敬意。  
特蕾莎修女的人生信條:
人們經常是不講道理的、沒有邏輯的,和以自我為中心的。不管怎樣,你要原諒他們!
即使你是友善的,人們可能還是會說你自私和動機不良。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友善。
當你功成名就,你會有一些虛假的朋友,和一些真實的敵人。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取得成功。
即使你是誠實的和率直的,人們可能還是會欺騙你。不管怎樣,你還是要誠實和率直。
你多年來營造的東西,有人在一夜之間把它摧毀。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去營造。
如果你找到了平靜和幸福,他們可能會嫉妒你。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快樂。
你今天做的善事,人們往往明天就會忘記。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做善事!
即使把你最好的東西給了這個世界,也許這些東西永遠都不夠。不管怎樣,把你最好的東西給這個世界。說到底,它是你和上天之間的事,而決不是你和他人之間的事!
她的人格、精神力量、以及純粹的心靈,早就超越了任何文化屬性和人性的存在,她是全世界所有愛與美的化身!她將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至誠祈禱:願我們有一天能像她一樣的慈悲與慷慨!願我們終有一天能像她一樣,為他人貢獻我們全部生命的價值,找到生命的意義。

引用網址如下:

https://www.facebook.com/joseph.hsia/posts/1053950067995565



Liru:

感動!
德瑞莎修女說.[ 說到底 它是你和上天之間的事 而決不是你和他人之間的事! ] 我覺得 她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 ,因為我覺得她時時刻刻保持自己 [一靈常照, 不批判] 怎麼說呢? 一靈常照 就是 上帝與我們同在 , 台灣神與我們同在 眾仙佛與我們同在 , 德蕾莎修女 和上帝 是 零距離的 。是上帝的光一靈常照, 照在德瑞莎修女身上,心上 ,靈上 。
[不批判 ]真的不容易, 發生不愉快的事情 自己 會不自覺的 抱怨 有時候自己脾氣一來 真想發作 罵人 ,當下提醒自己 不批判 ,先思考眼前的事情如何解決比較好, 要管好自己的心真的很不容易 ,一不注意 自己的內心對一些小事情還是會有一些批判 ,這樣是不好的 ,這樣我們的心思就不能放在解決問題上 ,批判和反省是不一樣的 ,批判是發牢騷 ,反省是如何把事情做好 ,大家一起提升, 我想修道應該就是修 [一靈常照,不批判] 吧  !




【相關閱讀】

驚天的秘密!原來這一生的成敗都由自己的能量級別決定!
精采原文在這裡>> 驚天的秘密!原來這一生的成敗都由自己的能量級別決定! - 生活時事圖文 - 優仕網共產檔
 http://share.youthwant.com.tw/D62074951.html




投保1000元,40年後只值453元...關於「終身醫療險」的5個駭人真相

終身醫療險在台灣似乎成為了人手一張必備的保單,甚至很多父母在小孩剛出生時都一定要幫他(她)投保當作一份禮物,但這份心意真的能在20年後傳達嗎?20年後真的還有作用嗎?

詳細內容請看網址如下:

宋澤萊/讀《永不放棄》談楊逵

2016-08-16
◎宋澤萊
炎熱的暑期,在雲林縣的鄉下老家讀著楊翠老師幾近完成的著作《永不放棄》,覺得很有意思。這本《永不放棄》寫得真好。她的文字十分流暢清晰、富有感情;在某些段落寫得十分簡潔,卻熱情洋溢,具有力量,很能重現楊逵的性格與奮鬥的一生。最重要的是,她是楊逵的孫女,也是歷史學家。這本書用編年的方法,有條不紊地、近距離地把他一生的重大事情都寫出來了,甚為完整,是認識楊逵的最好讀本。
  • 楊逵與少女楊翠合照。
 (楊翠╱提供) 楊逵與少女楊翠合照。 (楊翠╱提供)
  • 楊逵於東海花園屋前閱報。鄧伯藤花棚下,是東海花園的重要空間。楊逵在這裡閱讀、思考、夢想,也在這裡,與各方訪客談說文學、歷史、現實。 (楊翠╱提供) 楊逵於東海花園屋前閱報。鄧伯藤花棚下,是東海花園的重要空間。楊逵在這裡閱讀、思考、夢想,也在這裡,與各方訪客談說文學、歷史、現實。 (楊翠╱提供)
  • 在那些年月,東海花園簽書會,總是如此盛況。不必廣告,毋須預約,沒有主持人、麥克風,不必大費周章去借優雅場地,晴時就在鄧伯藤下,下雨就到土角厝內。 (楊翠╱提供) 在那些年月,東海花園簽書會,總是如此盛況。不必廣告,毋須預約,沒有主持人、麥克風,不必大費周章去借優雅場地,晴時就在鄧伯藤下,下雨就到土角厝內。 (楊翠╱提供)
  • 鋤頭,是楊逵的日常夥伴,是他圓夢的助手,尤其是在飽水性弱,地層容易乾硬的大肚山,鋤頭幾乎是比碗筷還重要的必需品。 (楊翠╱提供) 鋤頭,是楊逵的日常夥伴,是他圓夢的助手,尤其是在飽水性弱,地層容易乾硬的大肚山,鋤頭幾乎是比碗筷還重要的必需品。 (楊翠╱提供)

永不氣餒的人

常有研究楊逵的專家問我對楊逵的看法,我都保持沉默,因為我並沒有對楊逵做過專門的研究,所知道的幾乎就是「面對面的現象學式的經驗」。
剛見到楊逵時,他七十歲,我二十三歲,整整相差了四十七歲。這是很難跨越的年齡差距,彼此很難理解。隨後,我不斷與他談話,也很努力讀台灣的歷史,慢慢就比較能填補我與他之間的鴻溝。等到我能更深入理解他的時候,就覺得有些害怕。
楊逵從日本時代到戰後,所有殘酷的遭遇都教我難以想像,光是入獄的次數就達到十次,更不要提到最後被關在綠島整整有十二年之久。他參加的社會運動與文學活動五花八門,教人目不暇給。所遇到的恐嚇、威脅難以計算。坦白地說,像這樣的人生,如果是我的話早就自行放棄了,焉有活著的道理!但是,與楊逵在一起,你不會感到他身上曾背負過這些壓力。他常保持樂觀,對未來始終保持一種前進、瞻望的姿態。楊逵就是楊逵,他有一種溫和的、持平的表情,盡量在富有衝擊性的事件中尋求一種了解與解決之道,不會有壞脾氣。
楊逵選擇在台中東海花園當一個赤貧的花農,而不選擇在彰化田尾當個富有的花農,我一直認為那是他有些故意的選擇。那就是他在想法與做法上把自己變成一個勞動者,而且是最底層的勞動者,使自己除了能勞動以外,一無所有。既然一無所有,就沒有什麼可以計較與灰心。同時在這個世界裡,一無所有的勞動者占了多數,他並不缺乏同志。而且世界的勞動者是永存的,任何的階級都可能消失,就只有勞動者不會消失,這些芸芸的勞動者就是他的支撐力量。他不斷返回到勞動者的地平線來眺望一切,就清晰地看到無限寬廣的前景與力量,除了勞動者是真實存在之外,其餘的可能都是泡沫。

不喜歡理論與教條

很難令人相信,我二十三歲時與楊逵見面,三十三歲時,楊逵去世。在這麼長的歲月裡,我斷斷續續與他接觸,卻沒有聽過他與我談起馬克思主義。在文學上,也是如此。大家都知道,他是一個寫實主義者;但是我從沒有聽到過他談寫實主義的理論,更不要說普羅主義。通常,每個人都喜愛談理論,並根據自己喜愛的理論,批評了不喜歡的理論;而且遇到我,還對著我當面說教,通常都很激烈,恨不得我馬上接受他們的教誨。但是,楊逵卻不如此。也因此,楊逵似乎沒有偶像。照理來說,馬克思、高爾基、魯迅……即使不是他的偶像,也應該常被他提及,可惜的是,他很少提到這些人。我後來更發現,他不但沒有偶像,而且常批評那些想當領袖的人,我常聽到他批評二二八事件前後的謝雪紅,對她想要掌握整個社會運動尤其耿耿於懷。他也批評當時綠島的政治犯中想當「老大」的某人,認為那是一種很不該有的行為。
我慢慢發現,楊逵有一種對「權力」的厭惡感,他似乎覺得人一旦擁有權力就無足觀;儘管再好的人,一旦擁有權力,也就變形了。我想他不談教條與理論的原因也在這裡,因為我們知道,一種教條所以變成教條,一種理論所以被許多人接受,就已經變成了一種權力的工具,目的乃在控制人。

不能容忍造假的寫作

楊逵在日本時代所從事的那一波鄉土文學運動,與戰後我們所從事的這一波鄉土文學運動是類似的。表面上我們都說是「寫實主義」,楊逵也會說他受到舊俄的作家托爾斯泰、果戈里與法國巴爾札克這些作家的影響很大。但是實際上我們的創作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除非是很有耐性、不理會新文學流派的人才會寫出托爾斯泰式的或是巴爾札克式的那種笨重的寫實小說。隨著文學的進步,我們的所謂寫實小說其實是接近於左拉、莫泊桑那種自然主義的小說。這種小說不是寫社會的貴族或中產階級的浮面生活,而是像科學家採取切片做實驗一樣,只寫社會的一個角落、一個片段,使之成為一種標本,用來擴大象徵整個社會;在人物上往往更接近於底層社會裡被壓榨、被放棄的人。這種文學更加要求「寫實」,形同現在的生活紀錄影片,盡量毫無修改地把真正的社會狀況呈現在讀者的眼前。楊逵的小說就是這種小說。這種自然主義的文學家是很討厭造假的,也不容許自己造假,往往對歷史撰寫者充滿不屑,因為歷史家很少會寫到不起眼的小人物。帶著自然主義傾向的文學家會在心裡覺得自己才是真正的歷史學家。我在楊逵的身上發現他很激烈地有這種傾向。

反對軍國主義文學

楊逵在寫作上是很謙卑的人,儘管他的〈送報伕〉在1934年入選東京《文學評論》的第二獎,成為台灣文學進軍日本文壇的最先聲。但是我不曾聽他稱揚過自己的文學。我也很少聽他單獨批評過某個文學家的作品,他曾說他討厭虛無主義的文學,但是也沒有說是哪個虛無主義的文學家。不過,獨獨對於三島由紀夫,他批評了很多次。
在1975年左右,台灣盛行現代主義,文壇上有幾個人翻譯了三島由紀夫的《假面的告白》、《金閣寺》等小說,造成轟動。三島由紀夫是日本戰後文學的大師之一,在日本文壇擁有高度聲譽,寫作了許多幻滅美學的作品,曾三度入圍諾貝爾文學獎提名,是當時著作被翻譯成英文最多的作家,在1970年為了達到極端的政治目的而切腹自殺。當時,我也很迷三島由紀夫的作品,特別是對他的《太陽與鐵》一書非常地喜歡,也學習了他小說裡的自我心理分析技法。因此,我好幾次對楊逵提到了這些翻譯作品。楊逵對三島由紀夫的作品是有了解的,他直接了當地說三島由紀夫是一個軍國主義的嚮往者與實踐者,對人類懷有很深的恨意,心態是錯的。楊逵認為凡是作家,就必須心胸廣闊,有仁民愛物的理想,寫出來的作品才會對人類有益;像三島由紀夫這種作家,只能帶給人類不幸與痛苦,儘管技巧再好,都是沒有意義的。
每次我提到三島由紀夫,他就否定一次。我曾對他說,台灣的翻譯者都是文壇名家,他們也許有翻譯的理由,很值得斟酌。楊逵點點頭,但是還是沒有對三島由紀夫的作品有半點的肯定,也不認為翻譯三島由紀夫作品的台灣作家的行為是對的。當時,我尚未開始寫作鄉土文學,還不了解楊逵的苦心,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就能完全地理解了。我們知道,像楊逵這種半生與日本軍國主義戰鬥的作家,怎麼會不知道軍國主義文學的禍害?
晚近,我也慢慢領悟出來更深一層的寫作觀,那是一種叫做「捐贈的寫作觀」。我體認到自己的作品不但應該促使人類減輕痛苦,更應該把作品當成一種有用的禮物,少量或大量無償地捐贈給社會。當我想拿自己所創作的作品去謀求名譽或利益時,我的作品在那瞬間就變形了;我想取得某種東西的瞬間,恰巧就是我的作品的死亡。

用最少文字寫出偉大故事

楊逵是我看過的能用少數文字寫成偉大故事的小說家之一。另外兩位作家就是法國的卡繆與中國的魯迅。
我們知道小說是由許多的元素所構成的,當中最為重要的是人物的塑造。一般來說,小說人物可以分成兩大類型:一種就是面具型的人物(又稱扁平人物);另一種是非面具型的人物(又稱圓形人物)。面具型人物的小說通常都寫一種典型,然後由這個典型來代表幾千萬的人,暴露集體人類的共同特徵,雖然只寫一個人,卻代表千千萬萬的人。
楊逵的小說,多半都是面具型的小說,像〈送報伕〉這篇短篇小說,他以三萬三千個字左右,就寫出了台灣與日本勞動者一起被資本家剝削的事實,反映了1930年代勞動者的普遍困境,當然是非常了不起的小說。另外,像〈鵝媽媽出嫁〉這篇小說也是如此,花農一出場不久就被剝削,故事結尾還是被剝削;剝削人的醫生一出場就剝削人,故事結尾還是剝削人,都是面具型、提喻性很強的人物。這麼一來,看楊逵的小說就很容易了,我們很快就能了解小說要說的是什麼。加以楊逵的用字崇尚簡潔,不使用過多修辭,不使用長句,讀起來就更容易。讀者的我們用很少的時間,就能了解一個大故事,這就是為什麼有人喜歡讀楊逵小說的潛在原因,也是楊逵小說的最大特色。

捍衛台灣人尊嚴

曾經有許多人當著我的面說楊逵是一個統派。他們因此認為楊逵沒有台灣意識,最起碼他把台灣放在第二位,所以台灣意識不明顯。持這個理由的人多半會用楊逵在1949年所寫的〈和平宣言〉事件做為佐證,說當年上海的《大公報》登載〈和平宣言〉的訊息,陳誠看了,就說台灣有中共的第五縱隊;所以楊逵就是統派。
我想,這麼說是太容易了。楊逵並不只是活在1949年那一年,他活了整整八十歲,思想與時俱進,昨日的楊逵並不等於今日的楊逵。更何況所謂的〈和平宣言〉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內容根本沒有人知道,我們永遠無法由陳誠的一句話,就說楊逵是統派。說楊逵是第五縱隊的成員簡直是荒謬透頂的說法,這句話與說楊逵曾經參加過中共的長征同樣不可思議!
我再舉一個我實際看到的例子,來說明他與統派有一定的距離。
他曾很關心美麗島事件。我不只一次聽到他稱讚姚嘉文,這個稱讚也是公開的,不只是對我說而已。他覺得姚嘉文是一個了不起的青年,有膽識又有思想,而且極具有行動力,把美麗島的庶務性工作做得快又好。由他的口氣看來,他並不反對具有台灣獨立意識的美麗島核心團體;假如反對,那麼對姚嘉文的稱讚就是一種荒唐。後來我才聽人家說,1979年《美麗島雜誌》創刊,他名列社務委員,對於當時黨外的菁英,他是頗為熟悉的。
這一件事足以說明他與統一派有一定的距離,而且隨著時間往前進展,距離愈來愈大。
我反而認為楊逵很早就具有他自己都無法控制的豐沛的台灣意識。為什麼呢?在1948年,楊逵曾在《新生報》副刊登出〈如何建立台灣新文學〉一文,這篇文章由於提到「台灣新文學」這五個字,就引起外省作家對他的集體圍剿,開始鄙薄台灣文學的特殊性,並且宣稱這是「分離主義」,有意要採取實際行動對付他。楊逵只好再為「台灣文學」而辯,更加強調台灣文學的獨特性與必要性。楊逵在1948年的這個表現就是一個具有強烈台灣意識的人的表現。他真是一個先行者,他必然也是具有台灣意識,才挺身為台灣文學做辯護,這是當然的。
我希望有更多人能了解這些事實,盲目或一廂情願地說楊逵是一個統派,並無助於真正地
認識楊逵,只能對楊逵更加深誤解而已。●


引用自由時報 :
http://news.ltn.com.tw/news/supplement/paper/1022076

一個老和尚養了一盆蘭花

《心胸豁達,處事淡然,為人和氣,看事入骨~》
http://j.mp/8888power


     一個老和尚養了一盆蘭花,他對這盆淡雅的蘭花呵護有加,經常為她澆水,除草。

  蘭花在老和尚的悉心照料下,長得十分健康,出落得清秀可人。

  有一次,老和尚要出門會友,便把這盆花託付給小和尚,請他幫忙照看。

  小和尚很是負責,向老和尚一樣用心呵護蘭花,蘭花茁壯的成長著。

  一天,小和尚給蘭花澆過水後放在窗臺上,就出門辦事了。

  不過天降暴雨,狂風把蘭花打翻砸壞了。

  小和尚趕回來,看到一地的殘枝敗葉,十分痛心,也很害怕老和尚責怪他。

  幾天後老和尚回來了,小和尚向他講述了蘭花的事,並準備接受老和尚的責備。可老和尚什麼也沒說。小和尚很感意外,因為那是老和尚最心愛的蘭花呀。

  老和尚淡淡一笑,說;‘我養花,不是為了生氣的。”

  簡單的一句話,卻道出了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

  我們工作不是為了生氣,我們相愛也不是為了生氣的。

  用心付出的東西,一旦無法挽回,也不用再怨什麼,悔什麼。

  擁有的時候好好珍惜,失去的時候淡然處之,無愧於心便好。

  你若恨,生活哪裡都可恨。

  你若感恩,處處可感恩。

  你若成長,事事可成長。

  不是世界選擇了你,是你選擇了這個世界。

  既然無處可躲,不如傻樂。

  既然無處可逃,不如喜悅。

  既然沒有淨土,不如靜心。

  既然沒有如願,不如釋然。

  

  
http://j.mp/8888power

台灣神道每日一篇 八月十七日( 問:「法」從何而生,「經」由何而來?)

新聞報導 -
作者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楊緒東醫師   
2016-08-17

問:「法」從何而生,「經」由何而來?

答:一切萬法,本自不有,一切經典因人而說,若無世人,諸緣盡滅,法相、經典,悉歸虛空。所以佛即眾生,無眾生即無有佛所說法、所說經義,領悟之時,眾生是佛。

「道」與「佛」,名異實同,偏取佛說,亦非佛教,靈異、咒語、儀相、誦唸、指授之事,皆大道包涵,然而卻非道源本性,種種有為法、非法、非非法,概是大道助緣,人倫五常則是大道的形相,人世修道,順道表現。

延伸閱讀:
台灣神道每日一篇
《台灣神道-同修參讀手冊》新書介紹
《台灣神道-同修參讀手冊》/楊緒東序:就是說-生活的修行
楊緒東專欄


引用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http://www.taiwantt.org.tw/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16421&Itemid=1

畫中有話-謙卑小英執政,要去除不公不義,引發邪氣特權的大反撲

新聞報導 -
作者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楊緒東醫師   
2016-08-16
楊緒東醫師手繪插圖「畫中有話
畫中有什麼話呢?
請細細品味~~
快樂由點線面可以傳揚出去,邪惡亦然,但是正面的力量讓人放心,邪惡力量使人害怕;台灣人民應該有正面思惟的作法,由小小的快樂活動,就可以感動人心,安定浮動之氣,現在社會的變化,因謙卑小英執政,要去除負面不公不義的惡習,引發邪氣特權的大反撲,因為他們來自管理階層,對於ROC法規法律的操作運用自如,能說善道,把一般平凡生活的台灣人民唬一愣一愣,還會自認為很委屈,其實他們這些少數人,只為自家福利,少一毛以利台灣,不為也,現在少年人、年青人、苦力們開始發怒、串連了,未來會是全民內鬥的局面。

假。
觀看更多畫中有話作品~~~~

延伸閱讀:
夏日風情非典型音樂會 期能激發台灣社會正面祥和的力量
民視新聞-夏日風情音樂會 重現經典台語民謠、老歌
軍公教九三大遊行 抗議年金改革霸凌
國民黨表態 力挺九三軍公教勞大遊行


引用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http://www.taiwantt.org.tw/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16434&Itemid=1

兩度釋憲:黨職非公職

作者 葉昱呈   
2016-08-18
一九五二年九月廿九日大法官釋字第七號解釋:「行憲後各政黨、各級黨部之書記長,不得認為公務員」。另,一九五三年七月十日大法官釋字第廿號解釋:「省黨部、省婦女工作委員會均係人民團體,其主任委員及理事,自非憲法第一百零三條所謂公職」,足以顯示國民黨黨職年資併計公職年資違法、違憲。
令人詫異的是,早在一九五三年時,大法官已解釋政黨係人民團體,黨工非屬公職,而連戰、胡志強、關中、吳伯雄、林豐正等國民黨大老,都是在一九五三年大法官釋憲後退休,為什麼黨職年資還能併計公職年資?政府是否應向其請求返還不當得利?
國民黨所屬黨工之退休金,原本就應由該黨經費自行支付,倘移由國庫負擔,不啻是「國庫通黨庫」,因此,政府不僅應追討不當黨產,對於全體納稅人共同支付的黨工退休金,也應由國民黨負責賠償國庫損失。
政府目前正進行年金制度改革,是否應優先停止發放「黨職併計公職年資部分」之退休金?並追繳過去不當得利,始符合轉型正義。
(作者為公務員,屏東市民)
Source: 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教官退出校園 落實校園轉型正義

不吐不快 - 大家一起來
作者 民報/社論   
2016-08-18
爭議多年的校園教官制度,退場機制即將浮出檯面。日前,教育部次長蔡清華接受媒體專訪表示,教育部正在研擬相關配套,預計8月底前會有明確方案,包括大專、高中職的軍訓教官,都將全面退出校園。誠然,2013年6月27日,立法院三讀通過《高級中等教育法》修正,附帶決議「八年內讓教官回歸國防體系」,預計於2021年完成,還剩下5年時間讓政府準備。顯見蔡英文政府上台後,為落實校園轉型正義,積極執行上述立法院決議,值得肯定。
回顧歷史,二戰後台灣的軍訓制度,是在1950年代初期由蔣介石指示實施,一開始由「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負責,直到1960年才移交給教育部主掌,中國國民黨為維繫政權,把軍人分派到校園控管思想,形同變相特務,深為外界所撻伐。軍人進駐校園的正當性爭議,自始至終沒有消失過,雷震所主辦的《自由中國》即有多篇文章大力批判,最具代表性。
1987年解嚴以來,軍訓教官仍為被訴諸改革的對象。1989年3月24日,三二四台大「大學法行動聯盟」抗議遊行,那是全台灣第一次由學生自行主辦,完全以學生為主的集會遊行,當年學生們所提的六點主張,其中一條就是「廢除軍訓教官制度」。然而,在民主轉型過程中,教官退出校園一直不被擺在主要戰場,直到1998年,大法官會議釋字第450號解釋文:「大學法第十一條第一項第六款及同法施行細則第九條第三項明定大學應設置軍訓室並配置人員,負責軍訓及護理課程之規劃與教學,此一強制性規定,有違憲法保障大學自治之意旨,應自本解釋公布之日起,至遲於屆滿一年時失其效力。」始對軍人退出大學校園做出決定性的正面解釋。
教官退出大專校園,直至2004年杜正勝接任教育部長後才著手推動,並於2006年提出大專教官「遇缺不補」與「停止晉陞」政策,由校安人員取代教官。然而,2008年第二次政黨輪替,馬英九政府上台後,馬上推翻前朝政策,教官退出校園急踩煞車,甚至大規模辦理軍訓教官甄選。
目前大專及高中職校園內約有3500名教官,其中大專900位、高中職2600位,現行制度採「退多補少」漸進方式,逐步減少教官數量。現在已有14所大學,改由校安人員取代教官,包括國立體育大學、台北藝術大學、台南藝術大學、德明財經科技大學、玄奘大學等校,可見教官退出校園並非不可行,甚且已有多個成功案例。
綜觀世界各國,「教官」在民主國家絕無僅有,我們認為,校園內有軍訓教官,是威權體制的遺毒,亦是法西斯主義殘存的證據,軍人應該在戰場保家衛國,而不是留在校園管理學生。儘管教官的功能從箝制學生思想的政治工具,逐漸轉變為擔任校園安全維護、協助學生生活照護、緊急與危機事件救助協處及反黑、反毒、反霸凌等工作。論者以此肯定教官有其存在的功能性,如果教官退出校園,學生及校園安全將受威脅。我們認為將教官與校園安全聯想在一起,乃是戒嚴軍事統治的心態;而安定校園竟要依賴教官,令人匪夷所思。況且這些輔導或服務學生的工作,本是相關老師之責,要教官負責這些份外業務,不僅侵犯老師份內的工作,其專業度更不免讓人質疑。
教官功能的轉變,不能合理化軍人存在校園的正當性。教育部若要讓教官全面退出校園,相關修法仍有待努力。例如《高級中等教育法》第31條規定,「高級中等學校置軍訓主任教官、軍訓教官」,而在《專科學校法》第20條也明定「專科學校置軍訓室主任、軍訓教官」,均應修訂。此外,相關配套措施也要完善,才能確保校園專業人力無虞之下,早日讓教官全面退出校園,回歸國防體系,才是符合世界民主潮流,落實校園轉型正義的正道。
Source: 民報


引用台灣228網站:
http://www.228.net.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25891&Itemid=71

戰後台灣民主化的歷程

不吐不快 - 大家一起來
作者 張炎憲   
2016-08-18
戰後台灣民主化的歷程
posted Jun 14, 2012, 1:04 AM by YH CH
演講者:國史館館長張炎憲
時間:民國九十三年三月十八日十三時二十分
地點:正修科技大學活動中心演講廳


1980年代,台灣造就經濟奇蹟,成為亞洲四小龍。1990年代,台灣民主發展的成就是世界上獨裁邁向民主的楷模。這兩種成就是台灣最值得驕傲之處。今天,我從歷史發展,說明民主化的過程和民主的成就。

一、台灣人的追求與挫折(1945-1949)
1945年,日本戰敗,國民政府接收台灣。1949年國民黨在中國戰爭節節敗退,中央政府自南京遷至台灣,實質統治只有台澎金馬。1945年至1949年,對台灣而言,是個關鍵性的年代,它改變了台灣歷史的發展。要瞭解這段歷史的轉折,需從下述各項歷史變革談起。

      (一)日治時代台灣人的主張
1895-1945 年,台灣受到日本殖民統治。殖民統治的五十年間,台灣的一些優秀學生到日本、美國或歐洲等地留學,看到世界上的殖民地紛紛追求獨立,而台灣仍是日本的殖民地、台灣人是日本國的二等國民,於是在1920年代提出改革的主張,認為台灣應是台灣人的台灣,台灣應該由台灣人來治理。所以,他們推動議會政治,希望組成台灣議會來監督台灣總督府;成立台灣文化協會,推動新文化運動,希望藉此提升台灣人的文化水準,與日本人抗爭;結合同志,組成台灣民眾黨,希望透過政黨運作,提升台灣的地位。

同時,台灣的知識菁英也受當時共產主義及社會主義的影響,組成台灣農民組合、台灣勞工組織、台灣共產黨等,提出被剝削的農民勞動階級應該站起來打倒資本家及日本帝國主義,建立獨立自主的台灣。但是這些運動都受到日本殖民政府的鎮壓而被逮捕或解散。

1930年代後,日本發動對外戰爭,台灣人也被徵調到海外去當軍伕、軍人。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投降,台灣才脫離日本統治的時代。

       (二)接收與228
日本戰敗時,台灣人認為是新時代的來臨,可以脫離日本的殖民統治與二等國民的身分,所以對國府的接收,寄予期待。國府接收人員卻佔有日本留下的各種職位,台灣人仍然不被重用,處於被統治的二等國民。政府接收台灣時,正在跟共產黨戰爭,而日本因為準備要與美國長期抗戰,在台灣預留許多資源。於是,這些資源大部分被運去中國大陸,支援國民黨進行對共黨的戰爭。

台灣脫離日本殖民後不久,1946年初便發生糧食不夠的情形,搶糧抗爭事件頻發,造成物價波動,一日三市,台幣貶值,經濟漸漸走向崩潰。至1949年,政府實行幣制改革,一元新台幣兌換四萬元舊台幣,以求穩定經濟。

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推行國語運動,日語不再是官方語言,1946年10月之後更禁止使用日語。因為日本殖民五十年,台灣知識份子已經習慣使用日語,所以這樣的改變,對台灣文化界打擊甚大。

1947年2月27日,228事件爆發。228事件是戰後台灣最重大的事件。當時,台灣人提出32條改革主張,例如:實行縣市長民選、地方自治、廢除貿易局和專賣局,重用台籍人士等,這些建議不但不被中央政府採納,反而派兵鎮壓逮捕槍決台灣民眾。228事件的爆發有當時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因素,不是偶然事件,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經此事件,台灣人不敢再多談政治,對政治產生逃避和冷漠,直到1987年228平反運動產生之後,228的陰霾才逐漸消退。

       (三)海外台灣獨立運動
經過228事件的慘痛經驗,台灣人漸漸從大中國迷夢中覺醒,重新思考台灣與中國的關係。1947年8月,廖文奎、廖文毅等在香港提出台灣應由聯合國託管,再由台灣人公投決定台灣的歸屬。1949年廖文毅從香港到日本,提出台灣獨立的主張,並從事台灣獨立運動;1956年成立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向全世界表達台灣獨立建國的決心,開啟台灣獨立運動的歷史新頁。
二、獨裁與民主化(1950-1971)
1949年之後,國民黨政府遷到台灣,喪失對中國大陸的統轄權,只統治台澎金馬。

       (一)強人威權體制
國民黨政府面對被日本殖民統治五十年的台灣人,又需安撫撤退來台的百萬軍民,於是一方面整頓國民黨,排除非蔣嫡系的人馬,樹立蔣介石個人的威權;一方面逮捕共產主義份子和台獨份子,鎮壓反對力量。

       (二)1950年之後的白色恐怖
右派政府逮捕左派人士(共產主義者)稱為白色恐怖,反之,左派政府逮捕右派人士,稱為紅色恐怖。白色恐怖的稱呼是來自法國大革命時,波旁王朝鎮壓革命份子,造成血腥恐怖,波旁王朝的白色旗為主,故有此稱呼。台灣的白色恐怖到底有多長的時間?眾說紛紜。有1950年至1960年之說,也有1950年至美麗島事件,甚至至1987年戒嚴解除,或至1992年刑法100條修正,言論不再成為叛亂的依據等等說法。

       (三)雷震組黨事件 
雷震案是白色恐怖時代的代表案件之一。他原是中國國民黨的重要人士,發行《自由中國》刊物。此刊物原是反共挺蔣的刊物,但逐漸演變成反共反蔣,批判蔣介石與國民黨的一黨獨裁,壓制民主自由。所以雷震欲結合台籍地方人士,籌組中國民主黨,進行民主改革。但在組黨前夕,雷震被逮捕,判刑十年。出獄之後,他又上書蔣介石,提出應該改國號為中華台灣民主國,實行民主體制。

       (四)五龍一鳳與民間力量
1950年代,郭國基、吳三連、李源棧、郭雨新、李萬居、許世賢等人當選省議員,為台灣人民爭取權益,被稱之為省議會五龍一鳳,在黯淡的民主寒冬裡,保留一絲反對的聲音。
三、國民黨勢力衰退與民主化(1972-1988)
1971年,中華民國被驅逐出聯合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代之進入,成為代表中國的政府。面對外交上的失敗,國民黨實行改革,以鞏固人心。1972年,蔣經國擔任行政院長,提出「革新保台」的主張,並以處變不驚、莊敬自強,呼籲國人共渡難關。因此開始重用台籍菁英,如:李登輝、連戰、吳伯雄、林洋港等。直到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去世,可說是蔣經國時代。

       (一)退出聯合國
退出聯合國是國民黨政府國際外交的挫敗,造成國家生存發展的危機。因為退出聯合國,喪失中國的代表權,各國紛紛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蔣介石又堅持「漢賊不兩立」的政策,使得台灣陷入孤立無援的危機。自1948年,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頒布之後,國民黨以戡亂之名,行一黨獨裁之實。1949年撤退到台灣,國民大會代表及立法委員無法改選,成為萬年國會。1971年之後,國民黨為安撫台灣人的不滿,以及解決中央民意代表逐漸老化、人數逐年減少的問題,不得不修法舉行中央民意代表增額選舉,而開啟了一扇窗口,台灣人從此可以藉由選舉進入中央。
國民黨政府的外交挫敗雖然帶給台灣不安,卻激發台灣人的危機意識,而逐漸覺醒,展開一波波的民主運動。

       (二)蔣經國接班
1972年,蔣經國擔任行政院院長,已實質掌權,完成接班。1975年,蔣介石去世,蔣經國繼之成為台灣的強人。他就任行政院院長之後,推動十大建設,重用台籍人士,落實經濟發展;但對台灣文化仍採取壓制,對台灣民主運動採取鎮壓,而發生1979年的美麗島事件、1980年的林宅血案、1981年的陳文成事件等等。開放與壓制、安撫與鎮壓是蔣經國統治的雙面作風。

       (三)中壢事件、美麗島事件 
1977年,台灣省議員和縣市長改選,黨外推出人選與國民黨競爭激烈。因發生做票嫌疑,民眾不滿國民黨的鴨霸作風,而爆發「中壢事件」,造成許信良當選桃園縣縣長,黨外省議員席位大幅增加。
從此省議會成為批判時弊的問政中心。1978年年底國代和立委改選,黨外相互串連,組成聯合競選團隊,聲勢日上,國民黨感到威脅。但在選舉前夕,12月15日美國宣布與中華民國斷交,蔣經國藉機下令停止選舉。1979年,黨外人士要求早日恢復選舉,國民黨並沒有回應。黨外人士被迫舉辦各種抗爭,以求延續民主運動。同年8月,黨外發行美麗島雜誌,並在全島各地成立雜誌社分社,形成沒有政黨之名卻有政團之實的運作組織。同年12月10日,黨外決定在世界人權日舉行遊行,而爆發警民衝突的美麗島事件。12月13日,國民黨政府下令逮捕美麗島份子,造成全台風聲鶴唳的恐怖氣氛,至次年2月,在各方壓力之下,才將美麗島事件訴之公開審判。

       (四)黨外再出發
1980年黨外新生代繼之崛起,延續民主香火。年底中央民意代表恢復選舉,美麗島家屬多高票當選。在此民意支持下,黨外雜誌如雨後春筍,百家爭鳴,競相出版。例如:深耕、關懷、鐘鼓樓、蓬萊島、自由時代、亞洲人、前進等等。內容上,除了爭取人民參政權之外,開始重新詮釋台灣歷史,而發生台灣意識與中國意識的論爭。1984年,台灣文學脫離中國文學,成為台灣的台灣文學。原住民運動也在同年發聲,改變漢人沙文主義的觀點。1987年,228平反運動興起,終於突破戰後最大政治禁忌,台灣人主體歷史觀隨之逐漸浮現。

       (五)組黨與解嚴
1986年,民進黨成立。蔣經國認為時代在變,潮流在變,國民黨也需要改變,在1987年7月15日宣布解除長達38年的戒嚴,開啟台灣民主化春天的來臨。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去世,象徵威權統治時代的結束。
四、民主與國家建構(1988~)
總統蔣經國去世後,副總統李登輝繼任總統。1990年,經由國民大會,國民黨籍的李登輝與李元簇當選中華民國第八任總統副總統。1990年3月,學生聚集在中正紀念堂前後十多天,提出四大訴求:解散國民大會、廢除臨時條款、召開國是會議,擬定政治經濟改革時間表,稱之為三月學運。

李登輝當選總統後,召開國是會議,達成1991年底資深中央民代完成退職,國大代表和立委全面改選、總統及省市長民選等共識。從1991年到2000年,台灣經過六次修憲,加速民主發展的腳步。

       (一)六次修憲
六次修憲的主要民主成就敘述如後。
1991年的第一次修憲,由第一屆國大代表修憲,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讓國代在1991年、立法委員在1992年,全面改選。改選後,立法院成為國家議政中心。
1992年的第二次修憲,通過地方自治法,省長、北高市長於1994年直接民選,總統任期改為四年,得連任一次。
1994年的第三次修憲,1996年的總統大選由人民直選,國大自第三屆任期改為四年。
1997年的第四次修憲,凍結省級選舉,省虛級化,取消立法院閣揆同意權。
1999年的第五次修憲,國大任期延至2002年6月,立委任期亦延至2002年6月,第五屆立委改為四年。
2000年的第六次修憲,國民大會虛級化,國民大會權力移轉立法院。

       (二)刑法100條修正與思想言論自由
1991年5月,動員戡亂時期終止。隨之,調查局逮捕四位參加史明「獨立台灣會」的青年學生和社會人士,嚴重侵犯人權,引起學生和社運團體的抗議,組成「一百行動聯盟」,主張廢除殘害人權的刑法100條。1992年5月,立法院修正刑法100條,廢除言論入罪的規定。言論自由終獲得保障,台灣正式進入言論思想自由的年代。

       (三)總統直接民選與國民主權
1996年,台灣第一次總統民選,當時有四組人馬競選:李登輝與連戰;彭明敏與謝長廷;林洋港與郝柏村;陳履安與王清峰。四組人馬中,代表中國國民黨的李登輝與連戰以54%的得票數當選。民進黨的彭明敏與謝長廷則拿到21%的選票。由於兩組的理念非常接近,表示支持台灣本土的想法已成為台灣民意的主流。國民主權的觀念也從此落實,台灣意識日漸高漲。

       (四)從一個中國到兩國論
在兩蔣時代,國民黨堅持一個中國政策、中華民國是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並主張漢賊不兩立,致使外交上節節敗退,台灣發生生存危機。李登輝繼任總統之後,1991年宣布中止動員戡亂,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存在,並主張一個中國兩個政府、一個中國兩個政治實體,希望透過政府與政府的交流,確立和平來往的平等關係。中華人民共和國卻堅持一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主張一國兩制,統一台灣。兩邊之間雖然經濟文化交流增加,但政治上仍處於敵我對立的關係。1996年的總統大選,中華人民共和國文攻武嚇,欲屈服台灣。2000年總統大選,更是窮兇惡極、恫嚇台灣人民。

至1999年,李登輝總統在德國記者採訪中,說明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稱之為兩國論。陳水扁更進一步提出一台一中,將台灣主權獨立的事實,以及兩國平等的關係定位說得更明確。

       (五)台灣主體論與歷史文化重建
台灣主體觀點在日治時代就已經萌芽產生,但因日本的壓制和國民黨的有意剷除,一直無法浮出檯面。經過1990年代民主改革的發展,言論思想獲得保障,台獨論述得以公開討論,台灣主體乃脫穎而出,成為解釋台灣歷史文化的主要觀點。

在此觀點催生之下,台灣文學、台灣史都成為學術研究的領域,台灣研究成為各學門熱門的研究對象。在台灣人民自主意識覺醒、和社會大眾尋根的熱潮下,台灣歷史文化的重建成為台灣人運動的主流,而深深影響台灣的發展。

       (六)主權獨立國家
民主政治的茁壯發展,是台灣造就政治民主奇蹟的最主要力量,但要維護民主的成果,需要有明確的國家認同和國家意識。過去在國民黨一黨獨裁的時代,人民無法當家作主,抽象的大中國意識與實質的台灣常常混淆不清,使得台灣人民產生國家認同的錯亂、無法凝聚力量,共同守護台灣。

1990年代之後,台灣人民逐漸接受台灣是個主權獨立國家的觀念和事實,民主的成果也使台灣人民可以參與國家大事的決定。在內政上,台灣已走向民主自由的康莊大道,但在國際外交上,台灣卻處處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打壓,以致發生生存危機。因此確立台灣的國家認同、建立台灣成為真正的主權獨立國家是今後台灣最重要的努力方向,也是民主發展的必然趨勢,與台灣在國際上能夠立足的真正憑藉。
source: 炎憲1947

延伸閱讀:
【影片】張炎憲:從民間的力量促成台灣國家形成(全)



引用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http://www.228.net.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25892&Itemid=71

郭正亮遞補立委 台大醫曾御慈母抗議

http://www.228.net.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25890&Itemid=76

非洲黃熱病 恐擴散全球

2016-08-18
〔編譯陳正健/綜合報導〕國際非政府組織「拯救兒童」(Save the Children)十六日警告,在非洲爆發的黃熱病(yellow fever)已成為逾三十年來的最嚴重疫情,而且恐將擴散到世界各地,包括美洲、亞洲、歐洲各地都可能淪陷。令人擔憂的是,黃熱病疫苗的全球緊急庫存不足,若疫情蔓延全球,恐將難以應付。

目前無解藥 疫苗量不足

黃熱病去年十二月在安哥拉爆發,接著擴散至剛果共和國,共有五千多起疑似病例,肯亞和烏干達也傳出疫情。今年初,中國通報世界衛生組織(WHO),其境內出現十一起來自非洲的輸入病例。世衛估計,共有超過四百人因此而死。
「拯救兒童」剛果負責人克爾(Heather Kerr)指出,黃熱病恐將蔓延全球,目前沒有解藥。散播黃熱病的病媒蚊,與茲卡病毒、登革熱和屈公病的病媒蚊是同一種類,一旦感染,將出現發燒和肌肉疼痛等症狀,有人幾天後就會康復,但也有人會出現嚴重症狀,包括眼、耳、鼻部出血、器官衰竭和黃疸等。
克爾指出,黃熱病並非一種高度傳染性疾病,只要接種疫苗即可預防。在一九三○年代兩種疫苗問世後,黃熱病已在西方幾近絕跡,但非洲和拉丁美洲仍有疫情傳出。
「拯救兒童」擔心,黃熱病疫苗的全球緊急庫存只有七百萬劑,就連剛果首都金夏沙的一千萬人口都不敷使用,難以對治全球性的疫情爆發。為此,剛果的醫療工作人員已將疫苗稀釋成原來的五分之一,以便日後使用。據美聯社調查,共有超過一千八百萬劑黃熱病疫苗已送到非洲大陸,但仍缺少四千多萬劑。
Source: 自由時報

台灣名義入聯 外長支持民團宣達

2016-08-18
〔記者呂伊萱、蘇芳禾、鍾麗華/台北報導〕台灣聯合國協進會昨拜會外交部長李大維,表達希望台灣以新會員身分加入聯合國的訴求。協進會理事長蔡明憲表示,李大維肯定協進會理念,支持並鼓勵他們將台灣人盼望入聯的民意傳達出去。協進會希望與政府分進合擊,盼望蔡英文總統能寫信給聯合國,外交部並能請友邦為我在聯合國發聲。
  •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昨天與民進黨立委尤美女拜會外交部長李大維(右三),表達希望台灣以新會員身分加入聯合國的訴求。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提供)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昨天與民進黨立委尤美女拜會外交部長李大維(右三),表達希望台灣以新會員身分加入聯合國的訴求。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提供)
至於政府在聯合國大會期間會有何作為,蔡明憲轉述李大維回應表示,仍待國安高層決斷,高層考量國際現勢和兩岸關係,可能在這二、三週內就會裁定相關作為。李大維也說,政府有不方便講的、不方便做的,鼓勵協進會都說出來、做出來。至於外交部會否協請友邦在聯合國替我提案和發聲,李大維不僅持正面態度,還反問蔡明憲說,外交部如果不做這些,那要做什麼呢?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 九月赴美宣達

蔡明憲昨與協進會秘書長羅榮光等一同拜會李大維。蔡明憲說,民調顯示有超過八成的台灣人希望政府積極推動加入聯合國,李大維鼓勵也支持他們把台灣民意傳達出去,這是他們的權利。協進會將於九月赴美宣達理念,李大維也承諾外館將會提供必要協助。
協進會成員昨也赴民進黨表達訴求,蔡明憲表示,也希望蔡英文的國安團隊,就台灣加入聯合國,有整體國家策略。
民進黨副秘書長李俊毅受訪表示,民進黨立場從過去到現在沒改變,支持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中華民國入聯已經不可能,現在民進黨完全執政,有更大能力做得比之前更好,希望與民間社團相互合作,分進合擊,讓台灣主權獲得國際肯定。

民進黨:政府部門一起協助推動

李俊毅說,希望政府部門一起協助推動工作,等國安團隊、外交部和中央黨部共同會商決定,總體戰略明確後再來推動。
針對民團訴求,總統府發言人黃重諺說,有關強化國際參與,包括聯合國在內的各國際組織參與,國安團隊都有相關研議。
Source: 自由時報

費斯汀格法則---生活中有10%的事情是我們無法掌控的,而另外的90%卻是我們能掌控的

心理學家,費斯丁法則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Festinger)有一個很出名的判斷,被人們稱為“費斯汀格法則”: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
換言之,生活中有10%的事情是我們無法掌控的,而另外的90%卻是我們能掌控的。
費斯汀格在書中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卡斯丁早上起床後洗漱時,隨手將自己高檔手錶放在洗漱台邊,妻子怕被水淋濕了,就隨手拿過去放在餐桌上。兒子起床後到餐桌上拿麵包時,不小心將手錶碰到地上摔壞了。
卡斯丁疼愛手錶,就照兒子的屁股揍了一頓。然後黑著臉罵了妻子一通。妻子不服氣,說是怕水把手錶打濕。卡斯丁說他的手錶是防水的。
於是二人猛烈地鬥嘴起來。一氣之下卡斯丁早餐也沒有吃,直接開車去了公司,快到公司時突然記起忘了拿公文包,又立刻轉回家。
可是家中沒人,妻子上班去了,兒子上學去了,卡斯丁鑰匙留在公文包里,他進不了門,只好打電話向妻子要鑰匙。
妻子慌慌張張地往家趕時,撞翻了路邊水果攤,攤主拉住她不讓她走,要她賠償,她不得不賠了一筆錢才擺脫。
待拿到公文包後,卡斯丁已遲到了15分鐘,挨了上司一頓嚴厲批評,卡斯丁的心情壞到了極點。下班前又因一件小事,跟同事吵了一架。
妻子也因早退被扣除當月全勤獎,兒子這天參加棒球賽,原本奪冠有望,卻因心情不好發揮不佳,第一局就被淘汰了。

在這個事例中,手錶摔壞是其中的10%,後面一系列事情就是另外的90%。
都是由於當事人沒有很好地掌控那90%,才導致了這一天成為“鬧心的一天”。
試想,卡斯丁在那10%產生後,假如換一種反應。比如,他撫慰兒子:“不要緊,兒子,手錶摔壞了沒事,我拿去修修就好了。”這樣兒子高興,妻子也高興,他本身心情也好,那麼隨後的一切就不會發生了。
可見,你控制不了前面的10%,但完全可以通過你的心態與行為決定剩餘的90%。

在現實生活中,常聽人抱怨:我怎麼就這麼不走運呢,每天總有一些倒霉的事纏著我,怎樣就不讓我消停一下有個好心情呢,誰能幫幫我?
這都是一個心態問題。其實能幫助自己的不是他人,而是自己。倘若了解並能熟練運用“費斯汀格法則”處事,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停止抱怨的力量是多麼強大!
有一個作家出差時,無意中坐了一輛非常有特色的計程車。這輛計程車的司機穿著乾淨,車裡也非常乾淨。
作家剛剛坐穩,就收到司機遞來的一張精美卡片,卡片上寫著:“在友好的氛圍中,將我的客人最快捷,最安全,最省錢地送達目的地。”
看到這句話,作家來了興趣,便和司機攀談了起來。
司機說:“請問,你要喝點什麼嗎?”作家詫異:“這輛車上難道還提供喝的嗎?”
司機微笑著說:“對,我不但提供咖啡,還有各種飲料,而且還有不同的報紙。”作家說:“那我能要杯熱咖啡嗎?”司機從容地從旁邊的保溫杯里倒了一杯熱咖啡給這個作家。然後又給了作家一張卡片,卡片上是各種報紙的名稱和各個電台的節目單。只見上面寫道《時代周刊》《體育報》《今日美國》……簡直太全面了。
作家沒有看報,也沒有聽音樂。而是和司機攀談了起來。其間這個司機善意的詢問這個作家,車裡的溫度是否合適,離目的地還有條更近的路是否要走。作家簡直覺得溫馨極了。
這個司機對作家說:“其實,剛開始的時候,我的車並沒有提供如此全面的服務。我像其他人一樣,愛抱怨,糟糕的天氣,微薄的收入,堵車嚴重得一塌糊塗的路況,每天都過得很糟糕。有一天,我偶然在廣播里聽到一個故事,改變了我的觀念。那個廣播節目請了勵志大師韋恩·戴爾博士,讓博士來介紹他的新書。
書中重點闡述了一個觀點,停止抱怨、停止在日常生活中的抱怨,會讓任何人走向成功。他讓我突然醒悟,我目前糟糕的情況其實都是自己抱怨造成的。所以決定停止抱怨,開始改變。
第一年,我只是微笑地對待所有的乘客,我的收入就翻了一倍。
第二年,我發自內心地去關心所有乘客的喜怒哀樂,並對他們進行寬慰,這讓我收入更加翻了一翻。
第三年,也就是今年,我讓我的計程車變成了全美國都少有的五星級計程車。除了我的收入,上漲的還有我的人氣,現在要坐我的車,都需要提前打電話預約。而您,其實是我順路搭載的一個乘客。
這位計程車司機的話,讓這個作家驚訝極了。作家不禁反思自身,其實在日常生活中,自己何嘗不是抱怨很多。他決定改變自己,他將這個司機的故事寫成一本書。後來有讀者受到啟發後試著去做了,生活真的發生了改變。這種改變讓作家知道了,停止抱怨的力量是多麼的強大。
俗話說車到山前必有路,只要有突破困境的願望,改變抱怨的態度,積極地去做當下應該做的事情,那麼就一定能突破困難,繼續向追求的目標前進。
讓我們下定決心,丟掉抱怨的惡習吧!
 
來源:天祥菩提精舍
責編:祥和

URL(本文網址): http://big5.soundofhope.org/node/718199

引用網址如下:

http://big5.soundofhope.org/node/718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