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1日 星期三

外媒:紅色帝國「一帶一路」遭遇歐亞美大國掣肘

新聞 - 新聞快報
作者 民報記者許銘洲/綜合報導   
2018-02-21
圖片取自/Wikimedia Commons/Hong Kong Qatar Locator.png
圖片取自/Wikimedia Commons/Hong Kong Qatar Locator.png
中國高調推行「一帶一路」,在國際社會日益引發擔憂;這場由不民主大國擴展國際影響力的演出戲碼,讓其他西方國家看不下去,也不願意繼續袖手旁觀。
近幾天,有關中國計畫主導,價值數兆美元的「一帶一路」倡議計劃,接連出現於國際媒體。先是德國外交部長西格瑪·加布里爾(Sigmar Gabriel)在慕尼黑安全會議(Munich Security Conference),抨擊「一帶一路」基礎建設(infrastructure projects),不利於民主自由,更是獨裁與民主選擇的一場鬥爭;現在又傳出,美、澳、日、印4國正在研擬「一帶一路」替代方案,意圖打亂中國影響力的國際佈局。
從「印太海域」國家到歐洲大國,近來逐漸對「一帶一路」公開提出質疑,還打算進一步研擬對策。英媒《BBC》中文網1月19日報導,認為「中國拓展國際政經影響力的未來藍圖」的一帶一路,在一定程度上面臨「四面楚歌」困境。
不同價值觀
2月17日,第54屆慕尼黑安全會議,即將卸任的德國外交部長加布里爾火力全開,抨擊中國、俄羅斯「不斷透過試探想要破壞歐盟的團結」,並且動用「紅蘿蔔與棍子」,對各別歐洲國家施加壓力。
加布里爾還說,中國利用「一帶一路」(one belt one road, OBOR)基礎建設投資,在其它亞洲國家、歐洲與非洲,宣揚其與西方不同的價值觀體系,甚至輸出恐懼;而且這個共黨國家,除了經濟利益以外,別有所圖,一心想擴張其政治、軍事影響力
澳洲費爾法克斯傳媒所屬的《世紀報》(The Age),2月19日報導,引述這位率直敢言的德國外長說法指出,中國修建新絲綢之路的倡議,並不像有些德國人所認為那般,是(中國人)對馬可波羅《東方見聞錄》的感性追憶。其實,是意圖建立一套廣泛體系,並按照中國利益來重塑全世界
他還說,這不光只是經濟問題。中國正在發展一套全面性、不同於西方的體系。與我們不同之處,在於這個共黨體制,並非以自由、民主,與個體人權為基礎。
加布里爾提議,歐盟應該發動新倡議,運用歐盟資金,按照歐盟標凖;在東歐、中亞和非洲等地(同樣)推展基礎設施計劃。
中國霸權疑慮
這是加布里爾在外交部長任內最後1次重要演說。這位德國社民黨重要領導者,未來將不會在德國新聯合政府中任職。《BBC》報導強調,但這並不意味著,他的看法已經沒有影響力。法國總理愛德華·菲力普(Édouard Philippe),就在慕尼黑安全會議對他表達支持。
菲利普指出,歐洲不能把新絲綢之路的規則交由中國制定。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早先訪華之際,雖然口頭上支持一帶一路倡議,不過他同時點出,這條路不應該是一條「新的霸權之路,從而讓沿線經過的國家都成為其附庸。」
即使因「脫歐」在即,急於在全球尋找新機遇的英國首相德蕾莎·梅(Theresa Mary May),也在2018年1月訪華期間,拒絶在書面文件,為「一帶一路」背書。她當時表示,歡迎一帶一路所帶來的機遇,但要留意「透明度」,並需符合「國際標凖」。
替代方案
德國外長發表談話之後,包括美國在內的「印太海域」大國,也傳出類似抗中聲音。澳洲媒體2月19日報導指出,澳洲、美國、印度和日本,正商討建立一個「聯合區域基礎設施計劃」,做為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替代方案,以反制北京擴張國際影響力
《澳洲金融評論》(Australian Financial Review,AFR)援引不具名美國高級官員的說法指出,澳洲總理麥肯·滕博爾(Malcolm Bligh Turnbull)最近訪問美國期間,將與川普總統討論該計劃。但他說,計劃尚處於初始階段,所以不會在滕博爾訪美期間宣佈。
澳洲外交部長朱莉·畢曉普(Julie Bishop),曾向英媒《天空電視台》(Sky News)證實,4國官員確實考慮擬定一個聯合基礎設施計劃;因為,不論亞洲或其它地區,對於基礎設施,皆有強大需求。
儘管印太海域4國的構想,與德國外長的提議不謀而合;然而其它國家官員的措辭,則較為含蓄,避免給人反制中國印象。
上述不願具名的美國高官認為,他們傾向於把這個計劃稱之為,一帶一路的「替代方案」,而不是「對手」。這位美方高級官員認為,沒有人會認為中國不應該在其它國家建造基礎設施。中國可能建造1處港口;然而,單單一個港口可能在經濟上並不可行。我們可以修一條連接港口的公路或鐵路,讓它變得更可行。
換言之,美澳日印4國對於「一帶一路」看法,是採取分一杯羹態度。《路透社》報導提到,當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在2月19日記者會上被問及此計劃時,也表示並不反對中國主導的一帶一路計畫。
一帶一路/中國資本、風險輸出
《德國之聲》(DW)2月18日在一篇中國歷史學者章立凡的專訪內容中,單刀直入指陳,中國在非洲的「殖民勢力」,已經站穩腳跟。中國透過「一帶一路」等相關項目,對這些國家進行「資源抵押」的「放貸方式」,已經控制很多非洲國家的經濟資源。未來有可能進一步推進龐大「紅色帝國」夢想。因此「中國夢」繼續延伸,不僅是在中國內,而且可能想把中國這套擴展到全世界
章立凡也從毛澤時代的「革命輸出」觀點,談論現在中國的「資本輸出」現象,他認為中國透過人民幣國際化,通過「一帶一路」建立人民幣結算的市場,把國內的通膨和經濟問題轉移出去,讓全世界來承擔。這是學習美元做法,就是靠印刷機來解決國內問題的機制。所以,邀請國際社會共襄盛舉的中國「一帶一路」計畫,不僅只是個釋放過剩產能,以及尋找經濟出路等問題;背後還涉及讓國際社會,來共同承擔中國風險的精細盤算
Source: 民報



引用台灣228網站:
http://www.228.net.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30146&Itemid=76

我無任所大使 巧遇日相安倍

新聞 - 新聞快報
作者 自由時報   
2018-02-20 


         http://www.228.net.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30144&Itemid=76



〔記者鄭鴻達、呂伊萱/台北報導〕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日前親筆以書法題字「台灣加油」,錄製影片為台灣及花蓮震災災民打氣。我國無任所大使吳運東十七日赴東京出席日本醫界活動,巧遇安倍,兩人不但握手致意,吳更對安倍題字送暖表示謝意;安倍回應,對於台灣遭遇的狀況,日本人「感同身受」。
  • 我國無任所大使吳運東(右),赴東京出席日本醫界活動,巧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  (吳運東提供)
    我國無任所大使吳運東(右),赴東京出席日本醫界活動,巧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 (吳運東提供)
去年十月,日本醫師會會長橫倉義武就任第六十八屆世界醫師會會長,日本醫界於二月十七日於東京舉辦「橫倉義武先生.世界醫師會會長就任祝賀會」,吳運東獲邀代表台灣醫界出席,安倍晉三等日本政要亦到場致賀。
吳運東受訪指出,本次活動主辦方邀請亞洲地區、日本及台灣醫師團體等領袖與會,他也因參與台灣醫師會獲邀出席。晚宴中,安倍晉三出席並致詞,完成致詞後,與他巧遇,兩人也因此握手寒暄。
因安倍晉三為花蓮震災題字「台灣加油」,為台送暖,吳運東藉機向安倍致意。他說,在握手時,他向安倍表示,本次花蓮地震承蒙日本政府、人民各種支持與支援,對安倍題字打氣之舉,台灣人民深受感動。
吳運東說,在活動後的酒會中,他再度向安倍晉三表達感謝;安倍則回應,對於台灣所遭遇的狀況,日本人也「感同身受」。
吳運東最後表示,身為無任所大使,要努力提升台日關係,很高興這次遇到安倍,進行了一次順利的國民外交。
Source: 自由時報

大華府紀念228 今年主題「愛、和平與希望」

新聞 - 新聞快報
作者 自由時報   
2018-02-20

大華府今年紀念228事件,主題將是「愛、和平與希望」。圖為2017年台北舉辦228事件70週年中樞紀念儀式後,民眾在紀念碑前獻花,向罹難者致意。(資料照)
【駐美特派員曹郁芬/華府十九日報導】旅居大華府地區的台僑為紀念228事件71週年,將於2月25日起,舉辦連續兩週的「大華府地區228紀念系列活動」。主辦單位今年以「愛、和平與希望」為主題,希望打破紀念二二八是「政治活動」而讓人不敢或不願參與的刻板印象。以前瞻的態度共同面對這段哀痛的歷史。
這次紀念活動將以「愛」、「和平」與「希望」三個不同的單元進行,由華府台灣同鄉會、巴爾的摩台灣同鄉會、華府台灣文化中心、華府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灣人青少年才藝基金會、台灣人公共事務會FAPA華府分會、台美專業協會DC分會及北美台灣人教授協會聯合主辦,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僑委會華府僑教中心及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協辦。
首先登場的是「愛篇:二二八紀念音樂會及文史特展」,預定2月25在馬里蘭州的華府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舉辦。第二階段「和平篇:認識二二八文史特展」,將從 2月27日至3月11日,在華府僑教中心舉辦。第三階段「希望篇:迎向希望演唱會」,預定3月3日在華府僑教中心舉辦,希望藉年輕樂團及合唱團充滿活力的歌曲,帶著台灣人走出228的悲情訴求,邁向族群共榮、迎向希望與光明。
Source: 自由時報



引用台灣228網站:
http://www.228.net.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30143&Itemid=76

捍衛台灣非中國 澳洲台人丟差

新聞 - 新聞快報
作者 自由時報   
2018-02-20
〔編譯茅毅/綜合報導〕澳洲政府去年發布的二○一六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澳的華裔人口逾一二一萬,中文已成為澳洲第二大語言。而據紐約時報十八日報導,中國移民的民族主義正在抬頭,不僅北京當局加大對未遵守「一個中國」原則的人士或企業的打壓力道,許多海外華人也在民間擔任北京的側翼,有台灣人在老闆或管理階層為中國人的職場,因為表達自己的台灣認同而丟了工作。對任何自視為台灣人、支持台灣獨立自主,或自然而然視台灣為國家的人來說,中國的意識形態就像永不散開的霧霾,已演變為一種極具威脅性且絕不容情的存在。
  • 曾在雪梨的中餐廳打工的十九歲台灣女孩段曼姿,只因為對中國人經理表明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便遭到解僱。  (翻攝自紐約時報網站)
    曾在雪梨的中餐廳打工的十九歲台灣女孩段曼姿,只因為對中國人經理表明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便遭到解僱。 (翻攝自紐約時報網站)
澳洲的華裔移民多半聚居在大城市,尤其是新南威爾斯州首府雪梨。紐時報導,有台灣女子在老闆或經理為中國人的企業上班或求職時,只是被動地說出「我是台灣人」、「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就遭直接或間接地解僱或羞辱,而這些受害者多半是持打工度假簽證來澳洲的台灣年輕女性。這類歧視和打壓的案例凸顯,北京不僅正如同澳洲官員警告般,正逐步干涉澳洲內政,中國民族主義也正擴散到海外的中國私人企業。

中國移民玻璃心 藉此向北京輸誠

十九歲的台灣女孩段曼姿(Man-Tzu Tuan)上月到雪梨一家中國人開的火鍋店上班,第一天經理就透過對講機問她:「台灣是不是屬於中國的?」她答:「當然不是啊!」半小時後她就被解僱。另一名台灣女孩楊雅婷(Yating Yang)在雪梨一家燒烤餐廳上班,也有客人問她是不是中國人,她說:「不,我是台灣人。」後來老闆再也沒有排過她的班。
許多中國老闆正公然違反澳洲的公平工作法律,基於政治觀點、國家出身或社會根源而歧視勞工,但香港浸會大學台灣社會學家李耀泰(Yao-Tai Li)指出,澳洲政府並未採取有效因應措施。澳洲的台灣學生、專業人才或從事服務業的勞工也觀察到,大多數強調民族主義的中國人都是「玻璃心」,容易被不同意見激怒。當地的台灣學者黃呂琛(Roger Huang)說,台灣人在澳洲因此被迫進行自我審查。澳洲台灣同鄉會會長林柏梧(Paul Lin)認為,在對台灣的立場上與北京保持一致,可能是中國移民向北京輸誠的方式。
澳洲經濟成長仰賴中國的貿易和投資,但中國移民也隨之而來,二○一六年已達五十一萬人,反觀台灣人仍不到中國人的十分之一,中國老闆可輕易地使謀職的台灣人感到遭排擠及處於弱勢。林柏梧強調,北京在澳洲的監控及干預行動愈來愈多,也愈來愈高明;若澳洲政府持續無所作為,中國將抹去台、澳共享的民主、人權和法治,並腐蝕澳洲的民主及平等文化與價值。
Source: 自由時報



引用台灣228網站:
http://www.228.net.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30141&Itemid=76

我心目中的日本—書評(1)

新聞報導 -
作者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楊緒東   
2018-02-17

*橘色粗體字為楊緒東醫師撰寫之書評

盧千惠作者簡介
1936年出生於台中,1955年台中女中畢業後,通過留學考試,前往日本。1956年進入國際基督教大學ICU就讀,1960年畢業,並當該所大學助教。

1961年與留學早稻田大學的許世楷結婚,並進入國立御茶水女子大學研究所專攻兒童文學。

1992年黑名單解除,回到睽違34年的台灣。隔年,正式返台定居,在玉山神學院、台灣文化學院教授兒童文學。

2004年隨同擔任駐日代表的夫婿再次赴日,以代表夫人身分,從事各種文化交流及公益活動。

日文著作有:《吳鳳》(小熊社)、《台灣是台灣人的國家》(濱野出版)。

漢文著作有:《台灣人的歷史童話》共五冊(自立報社出版部)、《盧千惠文集》(前衛出版社)、《台灣君回台灣》(東方出版社)、《有故事的世界人權宣言》(台中國際特赦組織)、《給孩子們的台灣歷史童話》(玉山社)。

譯作有:《剛達爾溫柔的光》、《小鴨艾力克》(玉山社∕星月書房)。
盧千惠著/鄭清清譯,2007,“作者簡介”《我心目中的日本》,玉山社。

鄭清清譯者
文化大學日文系畢業,曾任雜誌編譯、編輯。著有《悠遊城市心》(新雨出版社)、《不做Number one,只做 Only one》(水瓶世紀)。譯有《活出自己永遠美麗》(洪健全基金會)、《美女入門》、《夏日溫柔的故事》(以上兩本新雨出版社);《阻礙孩子成長的父親》、《如何激發自我潛能》(以上兩本生命潛能出版社)等30餘本書。現與外交人員夫婿旅居日本。
盧千惠著/鄭清清譯,2007,“譯者簡介”《我心目中的日本》,玉山社。

前言:
台灣人執政用的心思會是一種用生命想達到的境界,中國黨的阿九心中只有中國,對台灣人民的感情,則是一種中國殖民台灣的記憶。


有關台灣和日本之間的交流,較近期、同時也讓人印象深刻的一次,應是2006年8月19、20日在台北小巨蛋所展開、為期兩天的日本大相撲台灣巡迴公演。為了那次的演出,光是架起相撲比賽場地的屋頂、從日本運來鋪在相撲比賽台上用的沙和挖土機,就花費了1,500萬日圓。那次赴台參加比賽演出的幕內力士,共計有42位。

在台灣舉辦日本大相撲巡迴公演,自戰後以來這可是第一次,距離上次的1936年,足足隔有70年之久。在可容納一萬名觀眾的會場,兩天來均是坐無虛席。由於在台灣平時便看得到NHK轉播的日本相撲比賽,現場許多觀眾對相撲選手自然是耳熟能詳,特別是一些上了年紀的人,更是占了觀眾的絕大多數。

在那天的台北比賽現場,人氣最旺的要屬橫綱朝青龍、大關琴歐洲、以及千代大海了。特別是大關千代大海,當他接受記者訪問,說出其實自己的外祖父是台灣人時,人氣指數更是扶搖直上。談起自己曾是飛車黨老大,差點兒就被送進少年感化院,最後救他回頭的是母親一句「我相信我的兒子,他並不是真的壞蛋!」的肯定話語。千代大海侃侃而談的專訪在電視節目中播放後,台灣民眾一下子為千代大海瘋狂起來,也因為如此,當公演當天場內廣播以台語喊出「千代大海」,並介紹說「大關的外祖父是台灣人!」時,隨即出場千代大海馬上受到在場民眾的熱烈歡迎,現場並響起一片「台灣加油!台灣加油!」的聲援聲。

為促使日本大相撲得以到台灣舉行公演,外子許世楷可謂是煞費苦心,做了很大的一番努力。我們夫婦二人因被列入黑名單無法踏入台灣國門,長久旅居日本,並在津田塾大學教書,因此對日本可說是相當熟悉。除了大相撲之外,他還有不少其他促進台日交流的好構想。譬如日本電視節目「開運鑑定團」,若能到台灣舉辦鑑定大會,想必一定很有趣;又如NHK的「業餘歌唱競賽」,我們也已和對方多次進行交涉,如能成功,相信台灣民眾一定會非常高興。
盧千惠著/鄭清清譯,2007,“美哉日本”《我心目中的日本》,玉山社,pp.13-15。

台灣人在日本受到尊重,在他們的心中有著台灣人的驕傲,中國黨在台灣以踐踏台灣人的自尊為其統治的手段。

陳進女士生於1907年,1998年去世。在她辭世後八年,也就是2006年,由涉谷區立松濤美術館為首,在日本各地紛紛舉辦她的冥誕百年紀念展。

出身於新竹縣富裕家庭的陳進女士,自小接受日本教育,高中時並進入當時台灣女性的最高學府-台北第三高等女校就讀。就在那個時期,當時任教於該校的日本畫家鄉原古統先生發掘了陳進女士的才華。就這樣,陳進女士便於1925年進入東京的女子美術學校(現今的女子美術大學)日本畫師範科就讀,學習日本畫。

所謂的日本畫,不同於明治以後傳入日本的西洋畫,乃是依循日本固有的技法樣式,使用墨或礦石為顏料,將膠混合於其中,以毛筆沾之在和紙或絹上作畫。

陳進女士自美術學校畢業後,便師事於鏑木清方及伊東深水兩位老師。剛開始她畫的多是身穿和服的女性,不久在意識到自己為台灣人後,其想法亦同時表現在她的畫作上,開始畫穿著漢人服裝的女性或原住民女性。結果她的畫作受到了高度的評價,在帝展(日展)和台展中多次受到入選的肯定。

不過陳進女士並不因此而灰心,聰明的她,將日本畫的名稱改為「膠彩畫」,不但繼續作畫,同時還指導起後輩,讓膠彩畫流傳開來。堅持膠彩畫創作的她,終於在1997年得到台灣藝術家的最高榮譽,獲頒行政院文化獎。

如今,膠彩畫在台灣已自成一特殊風格,並受到重視。而喜愛陳進女士畫作的人,更是不在少數。膠彩畫能在台灣生根著地,或許也可視為日本文化輸出海外的一個成功例子吧!

讓我們再將目光轉回現在。當下經常出現在電視討論節目中,以話鋒犀利、一針見血為其特色金美齡女士,不但是我和外子40多年的好友,也是和我們一起為台灣獨立及民主化打拼的好同志。另外還有一位同志黃文雄先生,在他眾多的作品裡,對中國一貫採取嚴厲批評之勢,是位知名的評論家。
盧千惠著/鄭清清譯,2007,“美哉日本”《我心目中的日本》,玉山社,pp.16-17。

接著日本生力麵、杯麵之父-安藤百福先生,也是出身台灣,後來才歸化成日本人。2007年初他以96歲高齡去世時,日本各家報紙莫不騰出大大的版面追悼、追思,或評論他的生平。一位企業家的過世,能讓報紙這樣大幅報導,這可是極為罕見的事情。

曾有報章雜誌拿安藤先生和家電之祖松下幸之助先生相比,譽他為速食品之祖。這其實一點也不為過。

如今日清食品的速食製品在全世界的銷售量,一年就高達850億份。不只是日本國內對他讚譽有加,就連紐約《時代》雜誌亦曾以「麵先生」為題,在其篇頭發表過一篇社論。就像是其他生產代表戰後日本、具獨創性消費者導向製品的集團,如:本田喜美轎車、SONY的隨身聽、三麗歐的Hello Kitty等,獨力開發速食麵的安藤百福先生,無庸置疑地已受到全世界的肯定。正如在該篇社論中所寫道:「『麵先生』將永遠穩坐在人類進步的萬神殿上。」
盧千惠著/鄭清清譯,2007,“美哉日本”《我心目中的日本》,玉山社,p.18。

台灣人要有世界觀,中國黨的阿九只要台灣人走中國意識,永遠成為被中國統治的奴隸。

台灣的畢業生選擇來日本,相對的也有日本高中生在畢業旅行時選擇到台灣。外子世楷和研訂海外畢業旅行的學校、機關單位等相關人員接觸時,即開宗明義地告訴他們:「所謂的畢業旅行,就是要能對自己的國家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接著,他推薦台灣:「而台灣,就是一個能讓日本人發現自身的好地方。雖然去的是另一個國家,但卻可以在那個國家中,發現到自己祖先從前所做的建設、創下的偉業,和走過的歷史。如果各位期待讓學生出國旅遊之餘,又能對自己的國家有另一層新的發現與認識,請到台灣來。」

世楷又說:
「人生中總有數不清的相遇,這些相遇對年輕人而言,很可能成為他未來漫長人生中工作或學問的基礎。而這些相遇機會,並不限於發生在自己的國家之內,只要有緣,它也有可能發生在國外。」
盧千惠著/鄭清清譯,2007,“美哉日本”《我心目中的日本》,玉山社,pp.23-24。

只有日本通的台灣人許世楷,能為台灣爭取公平正義,真不知過去的亞東關係協會在搞什麼碗糕?

免簽證待遇讓台日成為「重要的夥伴」
自1995年一月起,日本人進入台灣可享免簽證待遇。也就是說,護照持有人只要其護照有效時間距離到期日超過三個月以上,則自到達翌日零時起算,停留時間在30日以內者,可不需辦理簽證。

回顧尚需要簽證的時代,根據統計,台灣在世界各地駐外使館中所得自簽證的收入,以東京為最多,最高記錄曾一天收入3,000萬日圓。我們之所以會願意減少這項收入,實施免簽證待遇,主要還是希望能製造更多的方便,讓日本朋友可以輕鬆容易地赴台灣旅遊。

儘管台灣方面對日本提供這樣的便捷措施,但日本並未同時也對台灣實施免簽證待遇,台灣人要想赴日旅遊,依然需要辦理簽證。為此,我們曾多次向日本政府提出請求,但由於顧慮中國方面的反應,日本政府遲遲不肯答應。就這樣,直至外子世楷就任駐日代表後,開始多方奔走,向多位日本政治家們請託、到日本各地進行遊說工作。

終於,我們的努力有了初步的成果。在2005年愛知縣萬博舉辦期間(3月25至9月25日),台灣人赴日可以免除簽證。雖然時間上受到限制,屬於短期的措施,但卻可說是為日後政策的推動埋下新的契機。

果然,在眾多前來參觀愛知萬博的外國人中,來自台灣的總人數高居第二,僅次於韓國。不僅如此,台灣人的消費能力也是驚人,一人每日平均消費170美元。和日本觀光遊台時,平均消費180美元相比,可說是毫不遜色。因此,免簽證待遇的實施,事實上並不只是對台灣人有利,日本方面也獲利頗大。尤其是對日本的觀光客倍增計劃,台灣人的貢獻不容小覷。

根據統計,每年日本觀光客訪台人數約有110萬人;而台灣人訪日人數,則約130萬多人。換言之,每年來去台灣日本兩國間的人數,高達240萬人以上,隨著愛知萬博的閉幕,免簽證待遇也跟著結束,這實在是怎樣也說不過去的事。

所幸在2005年8月5日,也恰好就是日本推動郵政民營化破局前日,台灣觀光客永久免簽證待遇終於立法通過了!這都還得感謝諸多日本政治家,超越黨派的努力協助,才能有此結果。

免簽證待遇對台灣人而言,實在是件可喜可賀的事。高興的並不只在於以後到日本能夠比較方便,或是可以省下約6,000日圓的簽證費用,而是台灣日本兩國彼此免簽證,代表著雙方平等互惠。日本承證台灣是他們的重要夥伴,尊重台灣並重視台灣人,這點才是真正值得台灣人高興的地方。
盧千惠著/鄭清清譯,2007,“美哉日本”《我心目中的日本》,玉山社,pp.25-26。

日治期間初期的打壓,對付台灣人民的反日戰鬥,損失不少台灣精英,但是中、末期對台建設由文化到人權、法治、衛生方面的投資非常用心。

國民黨在統治台灣初期打打殺殺,到現在阿九執政一切傾向紅色中國,目無法紀,視台灣人民如賤土。

比起日治時代,國民黨給台灣人又是什麼?


日本存留在台灣的建設不只有鐵路,部份村落的規劃建造也是。譬如,台灣東岸有個名叫吉安鄉的地方,過去它叫做吉野村,原是阿美族人的居地,日本統治期間,將此村做為示範村落,積極推動日本人入住。也因為如此,和其他台灣村落不同,村內規劃整然有序,道路筆直易行,整個村落的正中央是土地公廟,然後是灌溉用的小河。實際到此見過的人,莫不感嘆:「真不愧是日本人所建設的村莊,到處都是這麼地井然有序。」

還有位於接近台灣中央地帶,為台灣最大的淡水湖,同時也是台灣人八景之一的日月潭。事實上,它是當初日本人為了進行水力發電,特別攔截河川而形成現在的規模。當時要進行這項大規模工程並不容易,日本技術師們一個個冒著被牛虻、蚋等吸血蟲叮咬、毒蛇侵襲的危險,篳路藍縷地開墾建設,才得以完成。

此外,還有一位石川縣出身的八田與一技師,在台灣南部的嘉南平原上建造了東洋第一大水壩,及灌溉設施。拜他的建設所賜,這塊以往被人視為不毛之地的土地,搖身變成台灣數一數二的肥沃穀倉。戰後國民黨主政台灣,與日本有關的石碑多被破壞殆盡,所幸八田先生的銅像因被當地居民藏了起來,才得以逃過一劫。近來這座銅像經過整修,終於得以重新立回原來的地方,而八田先生對台灣的貢獻,也計劃將拍攝成電影,讓台灣民眾知曉。

八田先生最後是在戰時前往菲律賓進行灌溉設施調查途中,坐船遭到美軍潛水艇攻擊,不幸身亡,享年58歲。受他建設恩惠的嘉南平原的居民們,為感念他的貢獻,所以將船隻被擊落的那天-也就是5月8日-訂為他的忌日,長久供養至今。

還有46年以來,一直不斷致力於台灣稻作品質改良,被尊稱為「台灣蓬萊米之父」的磯榮吉教授。即使他在戰後回到日本,每年新米一收成,台灣農民也一定不忘寄給教授,以對他過去的貢獻表達感謝之意。
盧千惠著/鄭清清譯,2007,“美哉日本”《我心目中的日本》,玉山社,pp.31-32。

在我們夫婦的故鄉台中,有個為紀念縱貫鐵路開通所建造的大公園-台中公園,公園內有一供老人們聚會的集會場。雖說是露天式的,但有卡拉OK等設備,老人們也可以在那兒泡茶聊天。

一次,有位日本友人來到台中,我們便帶他到那兒逛逛,現場一些老人們立刻笑容滿面地圍了過來,甚至把手中的麥克風交給友人,要他為大家講幾句話。

話說這位友人是位大學教授,經常將「日本人過去對不起台灣」的話掛在嘴邊。那天一接到麥克風,他的第一句話就是:「我本人謹代表全體日本人向各位致歉。」然後深深地一鞠躬。現場的老人們聽了,馬上就你一句我一句地說著:「沒那回事」、「日本人在台灣做的好事也不少,你別這麼說!」
盧千惠著/鄭清清譯,2007,“美哉日本”《我心目中的日本》,玉山社,p.33。

若問台灣為何會「親日」?我個人的想法是,相較於韓國受日本統治30幾年,台灣在日本的統治下度過50年的漫長時間,讓原本的恨隨著第三代的出生長大,台灣人越來越能感覺得得日本人的好。嚴謹又正直、守紀律、對國家盡忠等等,甚至很多地方都受到日本同化了。

當然,日本在接手台灣這塊殖民地初期,的確也採取過高壓統治。一有高壓統治,必有武力抗爭出現。這是不管在世界的哪一個地方、歷史上哪個時代,都會出現的必然結果。所以在那一段時間裡,的確也有不少台灣人因此受到傷害。如我的外公,即因年幼時兄長遭到日本人殺害,而使這記憶成了他一輩子也難以抹去的心靈創傷;還有日本警察或官吏用傲慢的態度、輕蔑的眼光對待台灣人等等。
盧千惠著/鄭清清譯,2007,“美哉日本”《我心目中的日本》,玉山社,p.34。

由於日本人走後,接著進來台灣的國民黨過於專制,使得常有人不禁懷念起日本來,覺得比較之下還是日本人好。日本人守規矩、重法律;反觀之後的中國人,法律是他們用來抓人或處罰人所使用的工具,而非用來約束自己行為的東西。就這樣拿日本人和中國人兩相比較,覺得「日本是個好民族」的想法也就自然應運而生了。

在《文藝春秋》的特別版裡,曾有一個「我所愛的日本」特集(2006年8月臨時增刋號)。其中訪問了52名在日外國人,要大家談「我喜歡日本的OO」。這些訪談最後由前上智大學教師加藤恭子女士集結歸納,所整理出來外國人眼中公認的日本人之美德、長處為:「正直、謙虛、細心、體貼、纖細、客氣、和平」,讀來教我頗有同感。

52名受訪的外國人中,金美齡女士也是其一。金女士語鋒犀利地說了如下一段話:「台灣在戰後那段時間,因感懷日本人統治時代,因此常用日本精神(台語發音)這個的倫理、美德等。不過現在這個名詞的使用,和日本這個國家己經沒什麼關係了。譬如:我們會指著某個台灣人說:『那個人吶!是用日本精神在做生意!』諸如此類的用法。」
盧千惠著/鄭清清譯,2007,“美哉日本”《我心目中的日本》,玉山社,pp.35-36。
(撰於2008/09/30,未完待續…)

延伸閱讀:
違法海釣與藍媒誘導
許世楷:台奸兩個字 還給講我的人
Japan’s representative expresses regret
MOFA bungled reaction to Diaoyutai collision: Koh
Hsutung's BLOG
楊緒東專欄



引用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http://www.taiwantt.org.tw/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526&Itemid=1